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历史思维与规划遗产”,第11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现场直击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1-09-20


导读

9月14日,第11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兰州开幕。会议主题为“历史思维与规划遗产”,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中国城市规划70年” “亚洲规划史研究与遗产保护”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空间规划研究”“规划史研究与规划遗产”等议题,探讨城市及其规划的历史与理论发展规律,发现规划智慧、规划遗产,寻找中国特色城市理论与规划理论的历史线索。


本文字数:4876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近代以来经历百余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四十年来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凡此都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历史底蕴,留下了多彩斑斓的规划文化与规划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认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这对于我们思考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规划学科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9月14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兰州理工大学、城市与建筑遗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联合承办的“第11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于兰州召开。本届研讨会围绕“历史思维与规划遗产”这一主题,探讨“新中国城市规划70年” “亚洲规划史研究与遗产保护”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空间规划研究”“规划史研究与规划遗产”等议题,探索城市及其规划的历史与理论发展规律,发现规划智慧、规划遗产,寻找中国特色城市理论与规划理论的历史线索。


开幕式


主持人   李百浩 


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东南大学教授李百浩主持开幕式,兰州理工大学俞树荣副校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曲长虹副秘书长,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孙海峰部长,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张松分别致辞。


俞树荣

曲长虹

孙海峰

张    松


曲长虹副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兰州之于学会、规划学科、规划行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规划管理和编制单位,以及部分国家的200余位规划专家、学者,聚首金城兰州,参加本次会议,意义更为特别。她指出,当前全国规划行业都在学习、领会国土空间规划的文件,建立新的工作体系,要求我们继承原有各类规划的优秀传统,实现融合发展,对于城市规划职业而言,按照中央精神的要求,提高站位、转变思路、主动作为,担当起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的重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发扬讲科学、重学术的传统,在提高规划科学性的基础上,加强权威性、操作性。


主旨报告


主持人    任云英

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郑德高:城市规划70年的回顾与展望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一个国家建立70年前后,往往是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前期的开创奠基和秩序整顿之后,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相对鼎盛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郑德高副院长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发展的70年,是规划工作因应国家战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和有力支撑,成就卓著的70年;是规划观念不断更新和调整,积极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诉求,与时俱进的70年;是规划类型不断拓展,积累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拓进取的70年;是规划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技术标准规范日趋完善,有法可依的70年;是规划技术方法不断进步,新技术广泛应用,日新月异的70年;是规划前辈艰苦探路,几代规划人前仆后继、拼搏奉献,书写传奇的70年;也是经历过坎坷与挫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可歌可泣的70年。


通过对中国城市规划70历史的梳理,郑德高副院长分析道,中国城市规划的70年,是一个不断向世界各国学习的历史过程。前30年,以学习苏联规划经验为主;后40年,全面向西欧和美国等世界各国学习。70年来,中国城市规划的社会背景、规划任务和目标不断变化,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基本程序和技术方法等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未来规划发展仍将进一步变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进入新时代之后的必然要求。


展望未来,郑德高副院长表示,适应我国特殊国情条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理论体系,迄今尚未建立,这是最大的遗憾,也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懈努力的重点方向。他强调,只有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广大规划工作者才能从根本上切实提升对接和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专业能力。


张松:规划遗产的物质形态及其保护管理

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张松教授指出,与建筑遗产、城市遗产等比较成熟的概念相比,规划遗产的概念如何界定是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规划遗产应当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各种规划行为所创造而且留存下来的建成遗产。他强调,作为规划思想、理念的规划遗产(非物质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传承地域文化,这也是规划历史和理论学委会的主要使命。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城市保护面临的局面日益复杂,包括快速城市化对场所环境和身份认同的威胁、超强度开发行为、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耗等。张松教授从城市保护学科视角出发,探讨规划遗产在物质环境中的空间形态和文化意义,既可以发现不同城市中存在着的相似的时代空间特征;也可以在城市中寻找不同规划理念的建造遗产。


历史城镇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与空间形态、街巷肌理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历史性层积(historic layering)的城市环境景观(urban setting)具有重要的历史遗产价值和可持续性,需要在未来的空间规划中予以高度重视。城市遗产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资源,其保护、维护与管理需要找到更具战略性、实操性的方法和措施。


王树声:城市文地系统规划研究

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在数千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将文化精神同空间规划建设紧密结合,优先文化用地选址,谋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人文规划传统,善于以文化的思维和价值,审视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王树声教授基于此提出“文地”“文地系统”和“文地系统规划”的概念,他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了文地系统规划的基本理论框架,尝试为解决城乡规划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提供对策。


第一,城市文化精神定位。挖掘和凝练中华文化精神在本城市、本地区的特有表现,并立足于城市自身的文化特殊性,回答城市文化精神的独特性。


第二,城市文地要素构成。结合每一座城市的具体情况,从文地的构成,研究每类文地下面的具体要素。


第三,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设计。重视历史上形成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经验,并对城市现有格局进行研究,探寻新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构建的可能性,高度重视重要文地的选址。


第四,城市文地规模的确定。结合文化精神定位、文地要素重要程度、现状用地条件和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确定文地规模。


第五,文地系统规划的层次。立足于国家、区域、城市、片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建构文地系统。


新时代对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但城市文化规划与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有落地的理论与方法,王树声教授强调,基于中国人文规划传统的文地系统规划正是针对当前中国城乡规划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旨在为新时期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对策。


武廷海:城市规划与中华文明

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规划,其地位和作用实际上依附于人们对城市的认识。长期以来,由于将城市作为单纯的技术性土木工程来看待,导致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事实上,城市是中华文明的综合结晶和最高体现,城邑及其体系或网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承提供了基本的空间骨架,并在广域国土空间控制与社会治理中发挥了关节与枢纽作用,政治功能是中国古代城市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功能,都城更是国家与城市网络的心脏。


武廷海教授指出,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大规模的空间与社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城市规划服从于治国理政需要,是统治者建立空间秩序进而藉以实现统治国家的技术工具。


在中华文明史的宏阔背景上,武廷海教授将中国城市规划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即古国时期(8000 B.C.-2500 B.C.),早期城市与城市规划起源;王国时期(2500 B.C.-771 B.C.),王国之城与规划知识传统奠基;帝国前期(771 B.C.-220),大一统规划思想与实践;帝国中期(220-907),民族融合与规划创新;帝国后期(907-1840),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规划传承;复兴时期(1840年以来),现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发展。


武廷海教授总结道,虽然每个时期的时间跨度不一,从500多年到5000多年,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空间从混沌到秩序,社会从大乱到大治,国家由弱而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循环演进,中国不断走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前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城市规划如何继承优秀传统并发扬进一步光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的和时代的话题。


李百浩:隐藏的规划遗产

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东南大学教授


目前,重视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人类的行动,遗产思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李百浩教授指出,城乡规划学科、规划历史与理论学科如何在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探索规划文化在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理论、规划理论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提出规划遗产概念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与路径。


李百浩教授阐述了建立规划遗产概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他指出,城乡规划学科不仅在过去而且在未来,对城市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一张蓝图干到底,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既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战略思维。规划文化是城乡文化(空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既是科学,也是技术,是形成城市遗产的重要手段,而城市遗产的概念较宽泛,规划遗产更具有操作性。


李百浩教授分析了国外规划遗产的概念与实践,并通过解读若干已被列入不同类型遗产实例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明显的规划文化与价值,是一种隐藏的规划遗产类型或内涵。


李百浩教授提出规划遗产可以是一种遗产类型,也可以是其他类型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强调加强规划遗产尤其是物质性规划遗产研究,有助于理解遗产文化的真实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等遗产规划,以及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塑造文化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相信规划遗产一定是一座富矿,需要从历史学、遗产学、规划学等学科共同挖掘、发现。


点评人    张玉坤

天津大学教授


精彩的主旨报告结束后,张玉坤教授分别对每位报告人的报告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点评与分析,并阐释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14日下午,与会专家与青年学子们通过四个平行论坛围绕“新中国城市规划70年” “亚洲规划史研究与遗产保护”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空间规划研究”“规划史研究与规划遗产”等议题,探讨城市及其规划的历史与理论发展规律。


在议题为“新中国城市规划70年”的平行论坛中,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和朝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宋科、东南大学的王璐瑶、华中科技大学的徐利权、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王云祥、桂林理工大学的李维鑫、扬州大学的许皓分享了北京规划建设70年历程、改革开放初期的蛇口工业区规划、南京梅山“9424生活区”集体主义记忆的规划遗产、三线建设、兰州现代城市规划的演进、桂林城市规划以及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思考。



15日上午,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分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相秉军,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浩,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重庆大学副教授李旭、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副教授昆廷·史蒂文森,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刘奔腾,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张天洁,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任云英,学会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大学教授王鲁民与与会专家学者探讨了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若干问题、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穆欣时代”、巴渝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纪念性空间引领城市化、甘肃传统聚落空间格局及文化、乡村振兴的行动式规划路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机制、规划遗产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研究等话题。


武廷海


最后,武廷海教授对本次大会作了总结发言,他说道,3天来,各位专家学者以极高的学术热情共完成学术报告38篇,其中大会主旨报告13篇,平行论坛报告25篇,学术讲座2场。学委会奉行并落实托举青年的宗旨与使命,平行论坛给青年规划工作者提供了深入交流讨论的学术平台,并首次特别颁发宣读证书。


会议认为,中国城市规划具有体系性,自古以来一以贯之,自觉地开展中国城市规划史研究,总结并发扬基于规划历史的规划理论,突出规划历史与理论关联,不仅是中国城市规划知识体系的一个特色,而且也是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创新的一个出路;建立规划遗产概念,有助于拓展规划史研究的路径和视野;期待历史学、遗产学、规划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明确遗产规划的内容与方法,凸显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普世价值。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聚焦第10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 共话“文明进程与城乡规划”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亚洲视野下的城乡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年会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第8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将于2016年11-12日在南京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